「鉴赏大家」王祁:五世纪末汉白玉雕佛造像考
来源:中国艺术鉴赏网北京
作者:王祁 著名学者、鉴赏家
图 五世纪末汉白玉雕佛造像 (王祁收藏)
魏晋南北朝中亚西來的佛教文化自东汉以来大规模,渐进式的扩散中土。随即便汉化,其时士大夫知识中产阶层为代表的文人雅士各国中上层官吏,受到域外佛教文化的影响,朴素的唯物主义普世观萌芽。中亚佛学思潮很快入汉学体系,什么君权神授,天命论,宿命论,唯心的鬼神说已严重动摇,无成立之基础。渐行渐变的倒是人与自然规律的偕和感得以认知!十六国文化交揉契合大规模的外来佛教文化思潮,产生了从北魏至北齐的石造像活动,兼之而来的士大夫层的儒释道佛文化交流。
其时印度教僧侣的平民化形象,着穿袈裟的半披式形象给了几乎同时的中国石窑佛造像"褒衣博带式"佛像产生影响,但脸部造型,身段造型趋于汉人文化士大夫的儒雅风格。
北魏后期雕像特征佛像特征:1、面相清瘦,脸型呈汉人特征,额头高宽,眉清目秀;2、肉髻较高,发髻除磨光和浅水波式外,又出现了螺发,并且发髻拳卷以右旋式居多;3、大衣有通肩式和袒右肩式,但更流行的是南朝文人士大夫的褒衣博带,衣下摆褶皱重叠,线条流畅细腻;4、身材比例协调,体态修长清瘦,给人飘逸洒脱之感;5、铜佛像多体小量轻,石雕像增多。
这时期佛背光一改五世纪中叶的圆形加莲叶形,而是通雕以大倍数莲叶背光(微弧前倾)板围雕浅刻火纹,减地浮雕飞天,佛驼,罗汉,狮兽等。汉白玉雕刻佛台造像相较于青石雕佛像在艺术价值上说为宫廷士匠艺术结晶,由于它的体量更趋小则更易于保存研究,对今后南北朝时代风貌人文气象地质信息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中国艺术鉴赏网各官网平台信息:
责任编辑:王斯捷